不锈钢换热管不同形式裂纹产生的原因

不锈钢换热管中有许多裂纹形状,这是材料性能、工艺缺陷和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裂纹的形成机制与裂纹形态特征有着内在的联系。

从材料的内在特性来看,304不锈钢在含氯化物的环境中容易发生点蚀,而316L由于其2-3%的钼含量,可以显著提高其耐腐蚀性。如果304材料在沿海或化学环境中被误用,弯头将因局部腐蚀穿孔而破裂。

冷加工技术中的缺陷同样重要。如果弯管成型过程中壁厚不均匀或椭圆度过大,可能会导致应力分布异常。一个案例研究表明,当冷拔管的壁厚偏差因模具磨损而超过15%时,破裂的风险增加了两倍。

焊接过程热影响区的晶间腐蚀尤为隐蔽。当焊缝长时间处于450-850℃的敏化温度范围内时,碳化铬沉淀会形成贫铬区。某化工厂的304弯头,由于多层焊接时层间温度失控,使用6个月后沿晶界开裂。

纵向裂纹往往与材料成分和焊接质量密切相关。当碳元素含量过高时,会导致管道变硬,焊接后可能会出现裂纹。焊接材料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焊缝在高温和载荷的共同作用下发生蠕变,从而导致开裂。如果在焊接过程中不清除焊接界面的污染或焊接速度不当,可能会导致焊缝开裂。加工硬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304不锈钢水管在冷加工过程中会硬化,形成马氏体结构,这种结构很脆,容易开裂。在特定腐蚀介质(如氯离子)和应力(如焊接残余应力)的共同作用下,材料可能会发生应力腐蚀开裂。这些裂缝通常呈“冰糖”状,沿晶界分布,隐蔽性强。

横向裂纹通常发生在母材位置,而不是焊缝处,它们的形成与铜元素沿晶界的富集密切相关。在某种情况下,316L不锈钢焊管经水压试验后,母材上出现了大量垂直于焊缝的横向短裂纹。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断裂表面具有糖样穿晶特征,能谱分析证实,铜元素在裂纹部位沿晶界富集。裂纹形成机制涉及晶界弱化和局部应力集中的协同效应,薄壁管(厚度小于1.0mm)更容易出现此类缺陷。晶粒细化增加了晶界数量,增加了晶界能量,从而降低了不锈钢的韧性。在应力作用下,晶界容易开裂。

网状裂纹主要是由焊接热应力和低熔点共晶材料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奥氏体不锈钢的传热系数低,热膨胀系数高,在焊接过程中会引起明显的应力和变形。焊接晶体时,低熔点残留物或共晶容易集中在晶体上,在焊接应力下产生热裂纹。这种类型的裂纹呈网络状分布,与材料中硫和磷等杂质元素的偏析直接相关。一项研究表明,当不锈钢中的硫含量超过0.015%时,热裂的趋势显著增加。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限制母材和焊接材料中的S和P含量,使用含有适量铁素体的焊接材料,以及通过低电流快速焊接减少热量输入。

管板之间的连接处通常会出现圆形裂纹。宏观观察表明,断裂表面没有明显的变薄或塑性变形,表面有腐蚀产物,某些区域有明亮的新断裂特征。金相分析表明,裂纹细长,呈树枝状,尖端锋利。传播模式主要是穿晶,呈现出典型的应力腐蚀开裂特征。这种裂纹的形成需要同时存在三种条件:敏感材料、特定的腐蚀性介质(如氯离子)和拉伸应力。在某种情况下,在氯离子环境中工作240小时后,换热管上出现了圆形裂纹,而316L样品在相同条件下保持完好。

解决裂纹需要多管齐下的方法:在恶劣环境下,应选择316L或双相钢材料,冷加工后,应在1050-1100℃下进行固溶处理以消除内应力。焊接时,应使用超低碳焊接材料,层间温度应控制在150℃以下。

690611662.png

©2020 浙江铭鑫不锈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邦科技